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产学研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产学研研究>>产学研研究

    马廷奇: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培养企业型创新人才

    发布时间:2016/4/27编辑:赵倩倩


  马廷奇,博士,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大学生就业等领域的研究,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近年来出版著作2部,参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科协、教育部人文社科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等项目30余项。

  产学研合作是培养企业型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途径。我国本科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成效甚微,对大型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企业型创新人才的调查显示,78.6%的企业科技工作者认为本科教育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效果不理想,30.5%对本科教学阶段的实践教学成效感到不满意。

  我国产学研合作不畅,高校培养企业型创新人才成效不佳,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产学研合作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规约。西方高等教育在办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合作教育模式,如美国学徒式模式、“硅谷”模式,英国“三明治”模式、教学公司模式,德国“双元制”等,这些合作模式逐渐向全方位、多模式、深层次、规范化的合作方向发展。虽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重视实践教学改革,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激励,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成为科技合作的“副产品”,或者需要依靠校友和私人关系得以建立的临时性合作,实习场所“因人而变年年变”、“打一枪换一炮”,缺乏稳固的合作机制。访谈发现,行业企业的顾虑有三:第一,缺乏有效的利益契合机制,如果仅仅限于本科人才培养合作,企业得不到实际“利益”;第二,企业的“付出”得不到政府政策的有效补偿,如减免税、教育支出补偿等;第三,由于责权不清和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企业对学生实习期间的生产安全、学生管理、人身保险等问题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存在担忧。

  二是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缺乏人才培养的利益契合点。长期以来,不少企业习惯于“无偿”使用人才和从高校招聘人才,相较于人才培养的长期性目标,企业的逐利性目标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和学历拔高使用的人才市场环境下,大部分企业不愿意参与本科人才培养,更不愿意为高校人才培养承担可能的风险责任和资金投入。无论是接受本科生实习,还是企业资源用于本科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以及额外投入人财物资源,企业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近几年,虽然不少企业热衷与大学建立科技研发与应用合作关系,但对于合作培养本科人才缺乏热情。

  三是产学研合作缺乏有效的专兼职教师考核和评价机制。从国际经验看,德国应用技术大学非常看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凡应聘教授,必须拥有博士学位,并在本专业领域有5年以上(其中3年在企业)工作经历。目前,我国高校专职教师对实习指导和吸收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不高,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对指导本科生实习缺乏热情。造成这一现象与现行教师评价及评聘制度偏失有关,教师考核和职务评聘主要以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包括课题数量和层级、论文数量和期刊知名度、科研经费多少等)、教学工作量为评价指标,教师不愿意将过多精力用于指导教学实习、社会实践,也不愿意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锻炼。而由于缺乏相关待遇政策支持和有效激励,以及职务晋升对科研成果的硬性要求,企业或研究机构的兼职教师也不愿来高校任教。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创新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一是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政府部门对高校要“松棒”再“松绑”,尤其是在学科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学位授予、自主招生等方面,尽可能给予高校自主权。加大本科教育投入,保证本科教学投入与政府高等教育投入和学校总体办学经费收入实现同步增长,学费收入应主要用于改善本科教学条件与人才培养。加大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力度,通过政策引导、税收减免、财政倾斜等驱动机制建设,鼓励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参与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

  二是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引导企业为大学生教学实习和毕业设计创造条件,建立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探索校企合作进行实践教学的体制机制。鼓励用人单位在高校设立大学生创业、科技创新基金,并根据自身人才需求规划,参与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过程,包括学科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改以及联合进行本科生培养等。

  三是建设本科教育实习和研究基地,打造创新实践平台。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应尽快实施在企业设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遴选和规范化建设工作,并在兼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企业税费减免、专项经费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制订企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考核评估标准。在科研单位建立“大学生科研训练中心”,或在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接受本科生参与课题或项目研究。高校要专款用于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并把实习基地建设成效作为专业评估的主要指标。鼓励高校科技园区接纳本科生进行教学实习和科研训练。(数据来源:本科教育对社会创新型人才成长成才的影响调查)